裁员:一种互联网商业模式

2020-01-06 17:30

裁员的全称是经济型裁员,具体是指企业因经营状况改变而需要裁减掉多余人员。

它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但却被互联网企业在一年之中不同的时间段玩出了不同的花样,只是它们不叫裁员,而冠以“人员优化”之名。不管是BAT,还是梦想成为独角兽的那一家家创业公司,裁员基本上都发生过。

可是我们在互联网企业上裁员行为中却丝毫看不到“经济性”这一背后的主导原则。边裁边招、先裁后招,这些常人看不懂的裁员手法非常常见。现在正值每年惯例似的年底裁员潮中,几乎每天总会有一家互联网企业因为裁员而登上热门。一些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可能会说,像边裁边招、先裁后招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给企业引入新鲜的血液,保持公司业务持续性快速增长。但笔者想说,难道只有互网企业需要新鲜血液。难道只有它需要快速怎张?恐怕互联网惯例式裁员背后并不是那么简单。

新商业模式下必须要经历的阵痛

熬得了996、闯过了35岁的中年职业危机,互联网人依然不敢说自己就高枕无忧了。因为还有不可预知得裁员危险。网上流传着多种避免被裁的“通关秘籍”。但似乎没有绝对保险的版本,因为裁员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在任何一个工作日、任何一种工作环境下都有可能发生,或许是一份电邮,或许式一次半小时的HR谈话,当然现在还有一种新方法——工位宣读。场景、方式、理由几乎没有一个因素是可以预知的。所以不存在真正的“通关秘籍”。

互联网企业捉摸不定的裁员背后真正的推手式资本。

包括BAT在内,目前国内已经算的上成功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是依靠风险资本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早期阶段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通过亏损的方式获得发展的规模和市场,或者说这样的模式就是已经成功的BAT定下的规矩。要在亏损中前行,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

而资本注入的速度和规模同时又会取决于创业项目的未来的预期,如果预期成功概率较大,便会有资本蜂拥而入。

一旦短时间内玩家和资本的供给超过了市场的需求,恶性的价格竞争和倒闭裁员就会产生,在裁员效应之下,即使运行良好的企业也会因为缺乏资本的支持而不得不选择暂时性裁员缩减开支,精简业务,使自己有更大得机会获得下一次得风险支持,2019年得造车新势力不正是正处于缺乏资本支持这段环节之中吗?

市场第一次洗牌结束后,优秀企业重新获得资本支持,风险投资规模也再次增加,直至下一次洗牌开始,在每次的低谷阶段就是裁员发生之时。

不同于以往市场需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是资本和企业在推动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这个过程中供给大于需求的概率要远比前者大的多,因此裁员产生的概率就高出很多。可是难道说每年的年底都是互联网的低谷?

快节奏模式下缩减成本的最好方式

以快著称的互联网行业对人的需求也非常快,短时间搭建一个几百人的业务团队,是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必修课,只有更快的比对手搭建团队,赢的概率才更大。而想要快速招人,除了对候选人谈理想、梦想之外,高薪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互联网行业也同时被贴上了高薪行业的标签。在不断的市场传播下,互联网企业的人力成本远要高于规模一样的传统行业。如何在年初承诺的高薪成本在年底降到最低,这是下一个要修炼的内功。

互联网企业年底裁员原因并不是业务的调整,根本性目的是缩减企业运营的人力成本开支。所以,先裁后招这样的奇观就在互联网行业习以为常的发生了。

企业的终极诉求是对利益的追求,我们的父辈曾经历了下岗潮,面对我们这一代的就是裁员潮。

作者信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oNews

原文作者:陈少亮

原文标题:裁员:一种互联网商业模式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8wBFLU1c0dOIXigT5p2fQ

题图源自:pixabay

版权声明:本文遵照“署名-非商业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 3.0CN)”规则发布,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前沿科技资讯的流通可及性,以此作为他人创业或共享的参考,所涉及之内容为原文作者的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