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资本李骁军:疫情下关于自我认知、读人、做事的一些思考

2020-05-19 13:07

在疫情逐步常态化的当下,相伴而生的不确定性,犹如这气温起伏不定的初夏。谁都想象不到明天是雨加沙尘,还是晴天艳阳。

后疫情时代,变化仍未减速,创业者们、本有创业想法的朋友们,或许开始对既有的规划和以往的坚定感到动摇与迷茫。“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能坚持吗?”面对种种疑问,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答案。

即便是投资界老兵——IDG资本合伙人李骁军,也不曾停下探索的脚步。要在这变幻无常中寻得本质与规律,就要时刻自我升级,“思己、读人和做事” 缺一不可。

在这个蓄势蛰伏的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向内认识自我、向外与他人产生共情和连接,获得真实而又长久的关系?近日,李骁军在MIT CEO(麻省理工学院华人创业者协会)举办的“中美创投2020”活动上,与中美创业者、风险投资从业者和在校生交流分享了他的思考,以下谈话实录希望能为你带来不同的视角与启发。

新冠疫情下:无序竞争减少、分母变小

◆ 问:疫情当下,您有哪些不一样的思考和关注点?

李骁军:最近我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比较多:第一是怎么能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准确地获取信息,形成更客观的观点。

就拿疫情期间来说,大家每天从官方、自媒体、朋友等各种渠道接触到过量信息。对于风险投资而言,找到最准确的一手信息、从行业内的专家那里获得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分析,从而形成相对客观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是短期跟长期的问题。由于疫情带来的冲击,导致很多事物的变化都比以前更快,现在我们做决定的频率和节奏的不同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既要考虑短期决定,又要兼顾长期视野。其实不管有没有疫情,怎么能在短期与长期之间寻找平衡,这是我们一直需要做的事情,是疫情把它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 问:有人说困难时期可能也是创业的黄金时期,您怎么看疫情对创业和投资的影响?

李骁军:疫情并非一定带来黄金时期,或者带来寒冬。就像一个行业到底是蓝海还是红海、在哪个周期下的创业机会更多等等,我不认为这些是一个优秀创业者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讲,一定会经历行业的周期变化。这就会涉及到进化论,如果在最困难的时候你没有被淘汰掉,存活了下来,那么你肯定会更加坚强。

我认为疫情期间无序的竞争会少一些,噪音会少,分母会小。从局部来看,公司在招人等方面可能会迎来利好。这时候需要创业者区分优先级:什么项目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不能流失的,以及确保有足够的现金流撑过这段时间。

对于投资来讲,风险投资也是整个金融链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可能是免疫的。但相比起来风险投资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件,因此更抗周期。

思己:明确认知边界,对行业要有敬畏心

◆ 问:您认为思己有什么作用?从您自己的经验来看,您是怎么认识自己的?

李骁军:对于投资人来说,自我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技能。

第一是要认识到自我认知的边界。以我为例,我只是在中国早期投资的几个细分方向、在我所专注的很窄的领域里(TMT等)算是有点经验,吃过一点亏,能总结出来一些东西。也就是说在非常局限化的领域才能谈得上有点认知,这是我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二是要对自己的个性有所了解。个性可能是基因、父母、生活环境塑造的,很难改变。就拿投资来说,当大家掌握的信息一样、同样的条件下做出的决策也会不同。

实际上认识自己的性格对投资这项工作特别重要。对于投资人而言,个性对你所做的判断,起到的作用相较于其他因素会更多一些。因此要了解自己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本能反应。

还有一点是要分清楚能力和运气。比方说分析过去这几年成功的案例,许多都是外部条件为主要因素:有中国高速发展的大环境,有这么多创新,我们有这么好的平台等,我的理解是,真正赚大钱的时候是运气成分居多。所以能分清楚能力和运气,也是自我认知的比较重要的一方面,要知道最后挣的是什么钱。

所以要时常检视、反思自己。自我认知是一个痛苦纠结的过程,但是最大的好处是,当你有了比较深刻的自我认知,你会一直在一个学习曲线上,有所提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你的优势,因为人很大程度上比较难去彻底改变自己的弱势。

◆ 问:您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又是怎样强化自我认知的能力?

李骁军:自我认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非某天突然顿悟。人都需要一些小的确信来提高信心,得到认可,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到更大作用的还是摔的跤、栽的跟头。那些当你意识到:事情怎么会跟我想的不一样?别人对我的评价为什么跟我的自我认知不一样的时刻。

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当投资人观察创业者时,自然又多了点对自己的认知——会不自觉地想,如果是我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办?

对于风险投资而言,总难免会有失败的投资经历。我发现,投成功的经验好像挺难总结,反倒是投错之后的思考较为深刻。不管是你判断错了人,还是你对这个市场有误判,或者中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意外,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回顾反思的地方。

◆ 问:创业者要如何认识自己?

李骁军: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自我认知侧重点肯定有不一样。创业者需要更执著,对自己的评价更正面,但不等同于盲目自信。创业者也需要很多自我反思、自我认知,首先要思考:创业方向跟你这个人是否匹配,到底你哪方面最强?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和强项发挥到极致?

第二点:自我认知对选择团队也有助益。因为人人都不是全能的,当你某一方面需要提升时,你就要找到能够互补的合作伙伴。

最后,对于创业者来讲,能不能接纳反馈也很重要。比方说董事会或投资人更多是站在旁观者、过来人的角度提供建议。这个时候,创业者要怎么去配合这些反馈,也是自我认知的体现。

◆ 问:您刚提到了认知边界,作为投资人,要对每一个领域都深入了解是很难的,what’s your key to every door?

李骁军:就我自身的经历而言,我认为是有些机缘巧合:毕业后做工程师,做了几年发现自己兴趣不在此,决定换个方向,于是做了风险投资。因此技术算是我比较擅长的东西,此外投资就是一个兴趣导向的事情,我会有机会在我的兴趣领域碰到比较优秀的创业者。

具体而言,面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技能诀窍。比如我们说,要做到某个领域的“专家”有三个标准:第一,你要对这个行业的公司有所了解。第二,你要对行业里面的人有了解,行业里的关键人物是谁,你是否有渠道能找到人家。第三,你在这个行业投过好的、也投过差的公司。大致上符合这几个条件,才对这个行业有了解。

对于早期风险投资,虽然面对的行业不一样,但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去不停拥抱、探索新的行业。我的建议是,第一,把握住自己能把握的。好的创业者、好的公司的发展路径依旧有相似之处。就我的认知而言,好公司是在大行业、大的变革机会里出现了强的团队,或者是作为2C的消费公司,市场够大,发展够快等。

第二,对行业要有敬畏心。每个人都要从专家做起,最终很多人会做成通才,但是做通才的同时一定要有敬畏心。就算你不了解这个行业,你也可以跟创业者说:“我不知道,你们来教我,”你还是可以从这个新行业里找出跟其他行业共通的东西。

投资人的内功修炼:从“读人”,到建立深度联系

◆ 问:您的读人研究报告被很多业界人士称道(IDG资本李骁军:《读人研究报告》),里面提到“早期投资被认为是读人的艺术,而读人本身是很深的学问”。能不能分享一下“读人”的心得?

李骁军:当商业模式不确定、甚至没有收入时,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关于读人,我也做了一些研究,比如西方有FBI微表情破案、东方有曾国藩的识将才之术等等,这里面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总结。总的来说,读人是一个很主观经验的事情,一定要知道它的局限性。

做风险投资,从过去的经验中看到一些规律是必要的,但是成功的创业者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最好的项目都是离群值、都是范围之外(outlier)的。所以一定要在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总结规律的同时要想着去打破常规,这是一个挺矛盾的事情。永远不要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当做真理,让实际情况去适应你的经验,这是非常危险的。

总的来说,识人这件事其实就两个标准:一是时间,二是经历。因此不管是投资,还是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不要太迷信总结的公式,每个个案肯定都有其独特性。

◆ 问:“读人”的能力如何在您自己的投资过程中发挥作用?

李骁军:读人其实是一个单向的概念,是“我”来判断“你”。作为投资人,我觉得更恰当的概念是人际交往能力,投资人和创业者是需要互相沟通、互相认可的。

我们平常工作的常态是要在一个小时里,跟创业者有充分的交流,然后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当然,这只是起点,离真正的意义上的判断还差很多。

其实有些人是不用投资人去判断的,因为他的过往经历已经足以证明自己。但如果是第一次见一个创业者,他之前的经历和你完全没有交集,这时如何在一个小时里面获取最多的信息,并得到一个相对有价值的、对事对人的判断?这是个学问。

如果你把这一个小时全都交给他来说,他可能也容易觉得无趣,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讲同样的东西。同时,你在这一个小时里获得的信息也很有限,所以你一定要保持一个非常主动的思考过程,脑子要飞快地处理很多信息,对每一个创业团队提的问题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因此,你提问的方式也很关键,很多细节都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数据信息。创业者的经历在早期风险投资中是特别重要的考量:他做过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具体的想法是什么?这些问题他能不能解释得明白、有深度。

由于我们要看许多项目,而我的子弹、我的时间、我能选择做朋友的人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做选择。对于投资人来说,有时所涉及到的行业跨度还不小,你还要有对这个行业学习的过程,所以也要想一想:我能从人家身上学到什么?

因此我觉得在整个投资流程里,读人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更多是一个不断地跟创业者建立关系的过程,从找到项目、判断项目、跟创业者谈判,怎么说服创业者选择你,再到投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跟人共情、能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等等。你跟人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这才叫做人际交往能力。

◆ 问:当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您是一个很快做判断的人吗?还是会思考很久?

李骁军:从具体的决策流程来说,包括个人决策和团队决策两个部分。

首先是你自己建立确信的过程,你对这个事情到底是否有信心。如果一个行业你特别熟悉,你的定论可能相对容易下一点,但如果是一个不熟悉的行业,你就要想:到底要花多长时间去了解该行业。有时候碰到特别强的创业者,或者这个人正好是你喜欢的类型,你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做出决策。更多时候大部分项目都有许多亮点,但你仍会顾虑和纠结,因此需要更多地佐证和了解。

到了团队决策的层面,合伙人和团队会共同商讨。不仅需要你自己作出判断,还要说服大家。从以往经验来看,最后结果很好的项目往往是当初争议很大的,因为它是范围之外(outlier)、是脱离大家的常规思维的。如果大家都很快说Yes,往往这项目最后的结果不一定有那么好。如果大家都说No,合伙人则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讨论。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早期项目可能需要一些感觉。建立感觉也很重要,它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感觉是靠你的经验和事实证据之间的平衡。再有经验的投资者都不应该过于自信,一眼看完了就判断行或者不行。我每年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就是希望今年少犯一些错误。在直觉和辩证性思考以及事实证据之间达到平衡。

◆ 问:关于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您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李骁军:除了前面讲的关注、倾听,我觉得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你有意愿和人建立关系。

有个电影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仔细去看一下,叫 《Jerry Maguire》(甜心先生,1996),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讲了一个体育明星经纪人的故事。早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把它当成一个很简单的爱情片,但是后来发现里面的旁白都特别有意思,比如:“so in this case,business is all about people relations”。

首先,人和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度。人的时间有限,你不可能对所有人投入。交往过程中,你到底是在应付、还是发自内心地愿意跟这个人花费时间和精力,你的态度别人是能感受到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优先选项,去分辨什么人、什么事是重要的。

其次,我觉得人还是要真实。每个人都不可能赢得所有人,而只能去跟某一类人成为朋友,或者即使不能成为朋友,但至少在商业合作中互相尊敬。在这个过程里,我觉得真实才能长久。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做项目,当时我自认为不能给对方提供非常大的价值,但我一直很积极,主动问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帮助,对方也很欣赏这种态度,日后如果有机会也还愿意跟我合作。

因此,人与人的关系没有捷径可走,你真的用心了,花时间了,可能就会有效果。

做事:创业 or 投资?

◆ 问:很多年轻人都纠结过是否要创业,也有人不知道自己更适合创业还是做VC,您认为如何根据人们的性格来选择其职业?

李骁军:创业是一个非常难、非常重要的决定。要想清楚你创业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或者满足某个客户需求,甚至是为了钱也没关系,但创业肯定不是一件很简单、很快就能结束的事,需要长期的准备。

适不适合创业,需要你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如果你不够聚焦,也没那么强的风险承担能力,那你可能要再评估一下。创业肯定有机会,但坦白讲,创业的牺牲也很大,可能现在的媒体都过于关注创业成功的那一部分。

至于VC,VC从业者没有什么固定的公式,不确定性也正是这个行业最大的魅力。谁都有机会成为投资人,因为都觉得自己能抓到命中的那一个点。但同样地,VC这个行业可能被大家美化了,这过程中的焦虑是无法避免的,会给人带来各种心理上的锤炼。投资人也会面临着如何管理时间、管理心情等等挑战。

并且, VC是一个长期回报的职业。好的投资机会有限,所以需要恒久的坚持,不能太心急。大部分的VC从业者都要经过8~10年才能磨出来,才能算得上对自己有一个大致的认知、沉淀出了一些投资理念。包括我自己,虽然过了这么多年,现在的工作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很新的学习过程,这正是这个职业最美的地方,永远保持新鲜状态。

还有一些人可能做了几年VC再选择去创业,他们之中也有一些做的不错的,但是坦率地说,真正在VC做了很长时间的人,再去找一个特别匹配你全部技能点的职业并不容易。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学习曲线,但做VC要学习的东西相对广泛,市场、金融、产品各方面都涉及。这个行业本身对人的要求就是要好学,要有一种持续清零的学习心态。

◆ 问:您在IDG资本已经工作了16年,您觉得IDG资本的文化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在面对行业竞争的时候,IDG资本的优势是?

李骁军:我在进IDG资本之前没在国内工作过,只有在美国公司的经验。我感觉IDG资本没有什么等级制度,相对简单直接,尽量让每个人可以直接表达其观点,互相反馈,大家最强调的是聪明人的正直。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氛围,IDG资本能给年轻人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年轻人去真正领导一些项目。另外,IDG资本的合伙人机制和团队机制,从招人到培养人、激励人,我认为在国内还算得上是前沿,我们有创始合伙人,新晋合伙人,还有下一代的合伙人等,这样的机制更能保持公司的长久性、常青性。

比起咨询等行业,VC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但如果今天有一个年轻人问我他应不应该做VC,我的答案是:如果有机会,why not?

作者信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DG资本

原文作者:IDG资本

原文标题:IDG资本李骁军:疫情下关于自我认知、读人、做事的一些思考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8ovH4p9-pLvGIK6wwpuxYQ

题图源自:pixabay

版权声明:本文遵照“署名-非商业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 3.0CN)”规则发布,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前沿科技资讯的流通可及性,以此作为他人创业或共享的参考,所涉及之内容为原文作者的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