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获得者有三位,他们分别是来自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WilliamG.Kaelin,Jr.),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J.Ratcliffe)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L.Semenza)。
获奖理由是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此前,三位研究者已因这项研究获得2016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奖项,诺贝尔奖的公布均会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特别是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行业、以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而反映在资本市场上,诺贝尔奖项的每次颁布都吸引着资本市场对于诺贝尔奖主题的投资热情。
资本市场之所以对诺贝尔奖更加关注,源于相关奖项背后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产业链未来的发展方向。按照往年惯例,市场关注的焦点可能还是聚焦在生理医学奖上,而市场资金炒作的大方向则为医药行业相关概念股,其中精准医疗领域尤其值得关注。
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精准医疗作为下一代诊疗技术,较传统诊疗方法有很大的技术优势。相比传统诊疗手段,精准医疗具有精准性和便捷性。
传统医疗在复杂疾病治疗上的用药效果不佳,如肿瘤、老年痴呆症用药无效率高达75%和70%。而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其包含两部分,诊断和治疗,诊断部分包含分子诊断、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等,治疗层面包含个性化用药、个性化手术、靶向治疗、CAR-T免疫疗法、药物基因组学等,而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精准发现和诊断病因是治疗的前提,也是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领域。
据BBC Research调查,2017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达到69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050亿美元,2018-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预计,2017年全球CAR-T细胞治疗市场估值为7200万美元,2028年将达到85亿美元,2019年至2028年间市场规模预计呈指数增长,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6.1%。
精准医疗的“远交近攻”:精准医疗的技术泡沫阶段位于2013-2015年,当时更多的技术仍停留于理念层次,同时在相关应用市场还远未形成商业化路径和规模。但是在当下时点,我们认为精准医疗作为在不同的细分方向已经形成了还是接近临床转化,并且从个例应用成本上,也开始接近商业化推广。
基因测序是通过测序设备对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碱基排列顺序进行测定,从而解读DNA的遗传密码,为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指导的过程。
产业链上游壁垒最高,中游增速最快。基因测序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厂商构成。
目前在基因测序仪这个行业上游基本处于寡头垄断状态,80%的营收被巨头所垄断——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测序服务企业主要有Illumina、Roche、LifeTech、华大基因以及贝瑞和康等公司,其中,前三个公司占据了超99%的市场。
行业中游为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和数据分析,该领域增长速度最快,是国内企业的主攻方向,包括华大基因、天兴仪表(贝瑞和康)等,未来行业龙头凸显、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据BCC预测,测序服务是整个产业链中市场增长最快的,从2011年不超过10亿美元到2016年3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9%。根据Illumina的预估,基因测序服务市场容量可达200亿美元。
行业下游是终端用户,主要包括医院、第三方医学检验所(独立实验室,ICL)的临床应用端,以及大学、医院、研究所、药企的科研机构端。
测序仪及配套试剂是整个产业链壁垒最高的部分,对技术与资金均要求密集;中游是技术壁垒较低,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低,是目前基因测序产业链中增速最快的领域;下游主要应用涵盖科研服务和临床检测这两大块,其中临床检测占70%的市场份额。
基因测序作为下层的技术支撑,其上游主要被海外厂商垄断,虽然下游目前应用场景仍集中在科研方向,但是随着精准诊断的同步商业化推进(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分子诊断市场将迎来极大规模扩张),可以预期其应用场景将向临床应用不断渗透。
据六合咨询统计,近年来全球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59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7%。
创新药研发周期由4部分组成,可持续40-50年,核心驱动力是大病种被治愈或有效控制,具体可以分为技术积累期、研发突破期、销售黄金期、衰退期。上一轮以攻克心脑血管、糖尿病为驱动的创新药周期。本轮以攻克肿瘤为驱动的新周期已经发展到研发突破期。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疗法是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如外周血单核细胞等),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人体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打破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靶向性杀伤肿瘤细胞,及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放化疗后免疫力差,生活质量低的严重问题,且可能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免疫细胞治疗行业的产业链也比较长,但就目前的情况,可简单分为上游免疫细胞的提取和细胞存储、中游的细胞技术研发以及下游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细胞诊疗,由于目前免疫细胞疗法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因此,中下游的结合非常紧密,未来随着产业的日趋成熟,产业链的细分专注龙头将会凸显。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的细胞免疫治疗市场规模预计于2021年至2023年由人民币13亿元升至人民币10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1.5%。随着更多细胞免疫治疗产品获批,市场预计于2030年达人民币584亿元,2023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3%。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于2018年,全球癌症免疫治疗市场规模达到206亿美元。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市场的销售增长以及新治疗的批准,预计市场规模于2023年将增至755亿美元,于2030年将达到1,236亿美元。中国的癌症免疫治疗市场预计在2018年达到人民币19亿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至人民币824亿元及于2030年将增至人民币2,291亿元。癌症免疫治疗有望成为中国市场的主要癌症治疗方法之一。
目前细胞免疫治疗概念A股公司已经不少,许多上市公司纷纷跨界进入该领域,医药龙头也是积极布局完善产业链,一些上市公司跨界进入该领域的上游,如细胞分离、存储等业务,同时医药巨头,积极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发,已经处于临床试验或试验前的研究阶段。国内免疫细胞治疗虽然一波三折,但基于对免疫细胞疗法前景的高度认同,上市公司布局产业的热情有增无减。
从受益程度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免疫细胞疗法的上游会先期受益,其次中游和下游将迎来产业爆发期;CAR-T国外的上市,以及实体瘤领域的研究成果向好,国内免疫细胞疗法也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随着医疗产业的深入发展,精准医疗、数字医疗和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正在逐渐改变诊疗方式。在这些引领医疗发展的前沿领域,体外诊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准医疗,诊断先行
精准医疗是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别是肿瘤的精准治疗。通常大众对精准医疗的关注集中于治疗方面,但其实医生在为患者选用针对性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时,伴随诊断的结果是他们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体外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伴随诊断是通过在DNA、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蛋白、基因异常,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靶点,确定用药人群,监测治疗效果。
体外诊断(InVitroDiagnosis,简称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按检验方法分类,IVD可分为生化、免疫、分子诊断和床旁检测,而分子诊断引领着IVD行业的发展。
国内IVD市场仍处于成长期,未来空间广阔。体外诊断长期以来都是医疗器械板块最大的细分领域,长期保持稳健的增长速度。根据EvaluateMedTech数据,全球体外诊断市场2017年市场规模526亿美元,有望保持6.1%的复合增长至2024年达到近800亿美元的规模,占全球医疗器械规模的13.4%,精准医疗将提供千亿级蓝海诊断市场。